為什麼要用全片幅?
最近剛好遇到個檢便宜的機會,索性就收了一台二手的5D(約市價一半),也準備出掉陪我一年多的40D。
但是,為什麼要把一台07年推出的中階機來換一台05年推出,又舊又破的全幅低階(對比1Ds)的5D呢?
其實這是最簡單,也最基本的問題-->答案就是片幅。
所謂的全片幅,簡單來說,就是感光元件(ccd or cmos)的大小跟傳統用的135底片大小一致。而市面上大多數的dslr產品(中低階)多為APS-C size,跟全片幅的面積比大約是2:1(較小),這即是說,用aps-c的相機照相時,所得到的成像就大約只有全幅的一半,而會造成像"room in"的效果;加以一般的鏡頭都是為全幅(即135系統)所設計,比如說28mm廣角鏡,用在aps-c系統上,因為裁切的關系,焦段換算成135等效的話就需要乘上1.6(nikon跟其它為1.5)變成44.8,廣角變得不廣,用途就完全不同了。
全幅:36 x 24mm
APS-C:24 x 16mm
反過來說正因為這個狀況,市面上也出現許多APS-C"專用"的鏡頭,比如說17-50,換算135等效的話約為27.2-80,正好是135焦段裡常用的24(28)-70。而這類的APC-C鏡頭,因為成像範圍是專為ASP-C size來設計的,若用在底片機或是數位全片幅的機種上,就會出現成像圈(就是外面黑一圈)而無法使用。
所以在全片幅上,所有135的鏡頭就不需要再去做焦距的換算了!(就是x 1.0)這對原本就有一些底片相機的人來說,原本的鏡頭(不同廠牌還能轉接)可以直接套用,使用上也不用屈就焦段的轉換,用以熟悉鏡頭的特性來說幫助很大,回歸到簡單的方式,也回歸到攝影的本質(唬)。
最後比較一下40D與5D(未確認,憑印像)
40D 5D
release 2007 2005
定位 aps-c中階 FF低階
全新(200912) 停產(約25k) 停產(約50k)
中古 16-18k 38-40k
後繼機 50D(35K) 5D mark2(79K)
重量 輕 略重約100克
快門聲 超難聽(很悶) 還不錯(個人覺得N家的最好聽)
機身質感 不錯,但有點塑 較好,但機頂很像禿頭
其它 電子性能強 電子性能一般
對焦 9點全十字 9點(6點隱藏)中央十字
連拍 6.5(每秒) 連拍3(每秒)
liveView 有 無
觀景窗 略小 大
自動除塵 有 無
防水 有一點 應該沒有
moutnt EF, EF-S only EF
內閃 有 無
機災 err99 反光鏡飛出